【研究】列印的條碼為什麼很難刷(掃描)
 
條碼在我們的世界無處不在,小至發票,大至大型裝置設備都會有它的身影。   每一家有制度化的公司,多少都會需要用到條碼來進行管理,身為開發人員,就很難不會碰到它。   但是我們常常因為不熟悉條碼的規則,而導致作出來的條碼沒辦法被讀取(掃描),也常遇到A設備可以讀取,B設備就無法讀取的奇怪現象,當然讀取設備本身的讀取元件也是有功力上的差別,有些廠商有能力可以調教讀寫元件的設定。   接下來,我就做點實驗給大家知道這個條碼的問題出在哪裡,以便在往後使用條碼時可以更注意到發生的原因。   在這裡我不再重述條碼的來由,這次的比較是使用大家常用的Code39(又稱39碼)來比較。  使用39碼得主要是因為他有字型檔可以使用,可以拿來做比較。   條碼的列印方式分類與優缺:   一、由條碼機(又稱標籤機)內建指令列印  優點:線條清晰,掃描讀取容易、速度快。              列印特殊紙張(背膠式、連續型.....)  缺點:特殊的指令語言(每一個廠牌都不太一樣),等於換機器就要改寫程式碼。              有一些貼心的廠商(精聯)會提供比較簡單的統一語言列印工具,減少開發者困擾。              版面變化較少,沒有視覺化編輯。   二、由Windows Driver列印,或稱普通列印  優點:只要有驅動程式就可以列印,不需要改寫程式(或改寫幅度小)。             版面彈性比較自由。由於只要有驅動就可以列印,             所以比較不限定紙張種類,或印表機種類。  缺點:列印線條有很多模糊地帶,沒控制好就會導致無法讀取。             受到列印裝置解析度限制,匹配沒做好就會失敗。   底下先做出三種情境比較:  雷射印表機:600DPI  條碼印表機(標籤機):203DPI  這裡,我們先 比較印表機解析度的列印差異 ,請忽略機器種類。      
 
